一、引言部分
专业建设的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而2011—2015这五年应该说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教育面临激烈竞争的重要时期,更是我院加快发展,全面建设的非常时期。为抢抓机遇,切实推进我院的专业建设,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学院的《“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订《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
二、“十一五”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一五”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按照学院的“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学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积极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建设采取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两条腿走路的方法,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等非师专业;同时,法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暂停招生。与“十五”相比,学科门类由5个增加到6个,专业数量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现在的25个。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被省确立为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的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目前我院共设置有汉语言文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体育教育、通信工程、法学、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对外汉语、科学教育、信息科学技术、市场营销、地理科学、日语、艺术设计、朝鲜语、旅游管理、财务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编导、法语25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9个)、教育学(5个)、工学(4个)、理学(3个)、管理学(3个)、法学(1个)六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法学类、教育学类、体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数学类、地理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和工商管理类11个专业门类。各专业平均招生数量275人(6317/23)。
2.人才培养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校学生数量由2005年的2706人增加到现在的6317人,增长幅度为133.44% ,研究生考取率显著提升,2006年考研率为2.38%、2010年增至10.33%,不仅考取率大大提高了,而且考取院校层次高,2010届的1452名毕业生中共有150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他们分别被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师范大学等39所高校录取。毕业生就业率在就业市场日益萎缩的形势下,一直保持在84%以上水平:2006年95.62%、2007年87.96%、2008年84.97%、2009年85.42%。
为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和 “文科类、地方性” 的建设思路,努力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快速提高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我们为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母体学校错位和补位发展,不断改革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艺术设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此外,我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分别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菲律宾理工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韩国大佛大学校和日本东京国际朝日学院等进行交流互访,与韩国大佛大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组建了韩国学学院,实行了尝试性的合作办学方式。从2009年开始,开始选派教师海外进修和学生的境外实习活动。目前已有2名青年教师分别以参加国家的教师志愿者项目和到国外大学读研的形式进行海外进修,有三批8名学生分别到韩国和美国进行境外实习。
3.教学成果情况
学院本着“突出重点,带动全面,注重质量,有所成效”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课程建设。以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全体课程质量的普遍提高。在优秀课程建设方面,同时推进校、省两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工作。2006年,学院建成第一批省级优秀课程,此后在坚持对原有优秀课程进行定期复查的基础上,使新增优秀课程数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共有14项教学改革课题被立为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教学成果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教育技术成果获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4项著品及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公开出版12部学术专著,出版9本教材,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学院有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1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名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门课程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汉语),9门课程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优秀课程。2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被确立为吉林省独立学院首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专业被批准为吉林省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5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文教育专业),学院成为吉林省首批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具有博达特色的专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4.师资队伍情况
学院现拥有21个教育实习基地,8个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基地,学院共建有64个多媒体教室,30个与校本部共同建设的基础本科教学实验室,为学生学习和训练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十一五”期间,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现有教师380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84人,讲师122人,助教12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4人,硕士及在读硕士19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9%,部分学科达到8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部分学科超过了60%。目前,有来自美国、法国、韩国和日本的9名外籍教师分别在我院韩国学学院、外语系和汉语国际教育系任教。有2名外籍教师曾获得吉林省优秀外国专家称号。
(二)“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院专业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我院独立办学时间较短,专业建设缺少积累和沉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学科层次不高,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不多,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发展不足,多数专业还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特色还不明显或还没形成,专业建设还有薄弱环节。
2.学科队伍建设方面
高职称教师虽然逐年增多,但有些是聘用师大各学院的在职教师,这些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历等都是优秀的,但有时因聘期短,缺少对“三本”院校教育教学特点的研究;自有教师中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还缺乏,个别专业尚未形成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学科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3.科学研究方面
科研总体水平偏低,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与普通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科研梯队还没有完全形成,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创新能力较弱;科研管理相对薄弱,科研、教研成效不明显。
三、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院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重点建设,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学院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以扎实、持久和优质的专业建设工作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以创新和特色思路调整学科结构,加强学科群建设、新兴学科建设,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和 “文科类、地方性” 的原则,努力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快速提高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
四、学院总体目标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年的规划和建设,在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益和迅速的发展,使学院学科整体实力得到全面提高,内涵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部分专业跻身省重点专业行列,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普遍认同,使学科建设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二)专业结构调整目标
将特色学科、学科特色方向建设作为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申办有别于校本部的新专业,申办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强以广播电视编导、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非师类学科的建设;大力发展以外语、艺术为主的文学类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把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韩国语等专业塑造为特色学科品牌。具体讲,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学院专业设置,拟新增专业9个,分别为社会工作(社区管理方向)、文秘教育、汉语言、德语、雕塑与陶瓷、动漫、统计学、网络工程、影视艺术技术等专业;撤销法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使本科专业数达30个左右;建设2-3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3-5个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院级重点学科;所有本科专业全部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争取有1—2个学科能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若干专业群。
(三)人才培养规模目标
明确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的人才以本科层次为主,同时又要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形成异质差别和错位竞争。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的趋势,适度扩大办学规模,2015年普通全日制在校生达到8000人左右,每个专业的年招生数平均达到70人。探索实施 “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个“1.5”年开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着重加强对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与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在第二个“1.5”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最后“1”年是“强化综合能力”实习实训的阶段。
(四)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坚持“自己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采取外派进修,内部以老带新、派出去请进来、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加强教师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及岗前培训工作,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每年保证有10%左右的教师进修学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学历和学位层次有较大提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
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模要求,2015年专任教师达到450人,师生比达到1:18左右。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实现各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副高级以上至少2人、各门专业必修课副高级以上至少1人、每个专业正高级至少1人的标准。做好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五年期间选拔培养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0名以上,院级学科带头人10名以上;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以上,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以上。建设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创新能力强的学科队伍。
(五)办学条件建设目标
完成新校区基础建设。在现有的与校本部共同建设的30个实验室基础上,着力把“学前教育” “财务管理”和 “广播电视编导”三个模拟实验室建设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到“十二五”末,要建设成6个大型的非师专业的实习基地,力争把 “广播电视编导”建设成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人均图书册数达到人均图书50册。
(六)科研建设目标
力争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争取年人均发表论文达到2篇以上。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每年不少于8篇;力争完成一批体现我院办学特色的科研项目,争取每年承担省级课题3—5项,其中省级重点课题1—2项,市级科研课题每年3-6项, 院级课题每年10—15项,争取课题立项总数每年在30项左右。要求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至少要参与1个省级以上课题研究,中级职称教师至少参与1项校级以上课题研究,力争申请1项国家级课题。争取获得3项以上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鼓励教师深入各中小学校及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围绕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攻关;加强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联系,进一步拓宽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积极开发和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为教师争取横向、纵向科研项目提供条件,搭建平台。注重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和论坛,实现每月有讲座,每学期有大型学术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扩大对外交流,提高知名度;制定院系两级学术讲座计划,邀请院外名师、学者来院讲学,学院每学期安排2—3次面向全院性的学术讲座,系(部)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适当安排面向全院学生的学术讲座。
五、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市场需求预测,准确合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加强市场需求预测,把专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摆上学院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行业、企业代表与学院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调研与论证,使培养方案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及前瞻性,确保专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超前性,优化专业结构。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准定位,打造自身品牌。
2.制定科学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与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而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要求,把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普通教育课程要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则应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地方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来设置,总体上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
3.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内容,是教学计划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对学院培养人才质量起着决定作用的核心领域。我院将以培养高质量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加强课程建设,以主干课程为重点,结合各专业实际,狠抓课程建设基本标准的落实,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近期目标是首先要使各专业70—80%课程达到合格课程的标准;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建成1—2门高质量的、能体现本专业办学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课程。
4.努力培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根据自身学科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紧密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实施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发展战略。一是传统专业变品牌。发挥优势,提升传统专业建设水平,使传统专业贴近社会需求,变成品牌专业。二是新办专业变特色。对学校一些优势不明显的专业,采取联合办学、复合交叉等形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变成特色专业。三是新兴行业变专业。既很好地服务了现代商业的发展,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5.切实加强专业建设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1)建立强有力的督导队伍。聘请已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督导组,采取随机听课方式,及时收集、反馈基本教学信息。
(2)建立听课专家组。聘请现在岗的专家组成专业听课组,主要听同专业的专业教师的专业课,及时收集、反馈专业教学信息。
(3)建立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各班设教学信息员,全面收集、反馈各班的教学信息。
(4)建立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
(5)完善教师考评制度。综合考虑学生反应和督导、同行专家、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听课情况以及系或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情况,最终给教师一个综合的评价,起到以考评促进教师水平提高的目的。
6.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1)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目的的引进重点人才。根据学院的发展目标,科学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学院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队伍的发展规模、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并制订相应策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2)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拓宽教师来源渠道,要注意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吸收那些既具有较深理论水平又在第一线工作过的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3)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兼职教师都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力度,逐步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对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兼职教师学院实行长期聘任,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4)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有教师队伍。独立学院要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必须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克服对兼职、共享母体高校师资的长期的过多的依赖,利用这些资源加快建设自身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分配形式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充满生机的、高层次的新生力量加盟。通过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和以老带新等形式,苦练教学基本功,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
7.加强条件建设,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结合学科发展,根据科研高层次突破的需要,做好学科整体规划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学科仪器设备和办公场所条件,提高承担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组建和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继续提升图书文献保障体系和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加强基础性、开放性科研数据库建设,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二O一O年六月二十日 |